攻佔立院而強烈衝擊台灣政壇的太陽花運動,已經滿周年了。或許是因為「參與者」和「捲入者」太多,台灣社會已無法倒退回「前太陽花」的狀態。
太陽花運動參與者提出過數十種以上的訴求,從退回服貿、兩案監督條例、修公投法,以至於更大規模的政治改革、甚至台灣獨立等等,但較有共識的部份,應該還是「阻擋服貿」。純就「阻擋服貿」這點看來,太陽花運動是成功的,因為服貿現在還是卡在那,從半分鐘卡到五十二萬多分鐘。
其他多數訴求涉及政府體制,在政府與議會組成結構尚未改變的狀況下,這一年內不太可能有所進展,因此從這些方面批判此運動「績效不彰」,就有點脫離現實了。
卡住服貿是太陽花的主要影響,而太陽花的週邊影響也不少,其中絕大多數是發動者當初也沒有想到的。我想特別探討一個倫理學面向上的影響:我認為這一年來,台灣的社會倫理結構已因太陽花出現大規模的重組。
有無數的「立法院」,正發生激烈的攻防戰。